- 茶葉如何選購?
台灣種植許多茶葉品種,依製法的不同茶葉製成的種類更是高達數十種,讓人想買卻又不知如何下手挑選,您如果希望攝取較多的維生素C,也喜歡新鮮蔬草香味,可以選擇綠茶;如果覺得綠茶帶「菁味」不喜歡,而偏好蘭花、桂花的清香,那就買「包種茶」;認為綠茶、包種茶都太「生」,怕喝了味不舒服,那就選擇發酵稍重,香氣、甘酵兼具的「烏龍茶」,也可以選擇完全發酵的「紫地瓜葉茶」;喜歡勁道十足,回甘力強,喉韻令人低迴不已的茶友,可選擇「鐵觀音茶」。
- 茶葉品質好壞,雖多少摻有飲用者主觀的成分,但扔有一定的標準。以下介紹茶師鑑定茶葉品質經常採用的方法,以供消費大眾參考:
- 乾燥是否良好:以手輕握茶葉微感刺手,用拇指與食指輕捏會碎的,表示乾燥程度良好,茶葉含水量在5%以下;如用力重捏不易碎,則是茶葉以受潮回軟,品質會受到影響。
- 葉片整齊度:葉片形狀、色澤整齊均勻的比較好,茶梗、簧片、茶角、茶末和雜質含量比例高者,大多會影響茶湯品質,以少為佳。
- 外觀色澤:各種茶葉成品都有其標準的色澤,一般以帶有油光寶色或有白毫烏龍及部分綠茶為佳;包種茶以呈現有灰白點之青蛙皮顏色為貴;紫地瓜葉茶則以茶葉顏色為紫紅色為佳。茶葉的外型條索則隨茶葉種類而異,龍井呈劍片狀;文山包種茶為條型自然捲曲;凍頂茶呈半球形緊結;鐵觀音茶則為球型;白毫烏龍呈自然捲曲而色澤帶五種顏色(白、綠、黃、紅、黑);香片與紅茶呈細條或細碎形;紫地瓜葉茶呈半球形。
- 聞香氣:這是決定茶葉品質的主要條件之一,各類茶由於製法及發酵程度不同,乾茶的香氣也不一樣,綠茶取其清香;包種茶具花香;烏龍茶則具特有之熟果香;紅茶帶有一種焦糖香;花茶則應有薰花之花香和茶香混合之強烈香氣,茶湯香氣以純和濃郁為上;紫地瓜葉茶則是具有淡淡的黑糖味。另外茶如有油臭味、焦味、菁臭味、陳舊味、火味、悶味或其他異味者為劣品。
- 嚐滋味:由於各類茶之不同,其滋味亦異,有的需清香醇和,有的重在入口要刺激而稍帶苦澀,有的則講究甘潤而有回味,總之,以少苦澀、帶有甘滑醇味,能讓口腔有充足的香味或喉韻者為好茶。若苦澀味重、陳舊味或火味重者則非佳品。(紫地瓜葉茶喝起來的味道介於紅茶與烏龍茶之間。)
- 觀湯色:茶葉因發酵程度重而呈現不同的水色,一般綠茶呈密綠色;紅茶呈鮮紅色;白毫烏龍呈琥珀色;凍頂烏龍呈金黃色;包種茶呈密黃色;紫地瓜葉茶呈紅色,除其標準水色外,茶湯要澄清鮮亮帶油光,不能有混濁或沉澱物產生。
- 看葉底(茶渣):
- 葉面展開度:沖泡後很快開展的茶葉,大多是粗老之茶,條索不緊結,泡水甚薄,茶湯多平淡無味且不耐泡。泡後茶葉逐次開展者,是幼嫩鮮葉所製成,且製造技術良好,茶湯濃郁,沖泡次數亦多。葉面不開展或經多次沖泡仍只有小程度之開展的茶葉,則不是培火失敗就是已經放置一段時間之陳茶。但白毫烏龍或龍井茶是以茶芽為重,因揉捻輕微,泡後葉底自然較易展開。
- 葉形整碎:葉底形狀以整齊為佳,碎葉多為次級品。
- 茶身彈性:以手指捏葉底,一般以彈性強者為佳,表示茶菁幼嫩,製造得宜。葉脈突顯,觸感生硬者為老茶菁或陳茶。
- 葉之新舊:新茶葉底顏色新鮮明澈,陳舊茶葉底黃褐色或暗黑色。
- 發酵程度:紫地瓜葉茶為全發酵茶;紅茶是全發酵茶,葉底應呈紅鮮豔色為佳;烏龍茶屬半發酵茶,綠茶鑲紅邊以各葉邊緣都有紅邊,葉片中部分呈淡綠色為上;清香型烏龍茶及包種茶為輕度發酵茶,其葉在邊緣鋸齒稍深位置呈紅邊,其他部分呈淡綠色為正常。


茶葉1包100公克,可以喝1個月,泡完的茶
渣可以沾醬油吃、煎蛋、烤成海苔吃,第一
泡茶可以安心喝,我們地瓜葉採收後都先徹
底洗淨。


茶包1盒18入,有一瓶市售礦泉水就可以隨時
隨地想喝就喝,非常方便,不管要熱泡、冷泡
都可以。
發表迴響